从剑桥大学毕业前,阿什利·方收到了多家机构的录用通知,其中有两个岗位尤为理想。一是搬去瑞士,入职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企业之一;二是前往欧洲顶尖商学院读书。无论选择哪一种,她初入劳动力市场的预期年收入都在10万美元左右。阿什利从剑桥毕业那年,柳向祖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南京大学完成学业,拿到了名牌专业的毕业证书。他24岁时的收入水平已达到中国城市居民的前10%。
有理论称,中国新一代精英青年正帮助自己的祖国征服世界,虽然并非有意为之。这样的猜测固然无凭无据,但中国的青少年精英们确实正在世界杰出人才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科学和数学测试中,中国学生表现突出,据报告,即使是较贫困的中国学生,其得分也比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弱势学生的更高。申请美国研究生项目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美国高校教师聊天时常常说到,中国学生的GRE(研究生入学考试)分数好像比英语母语者还高。
普遍优秀的中国学生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走向世界。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校园里,中国学生是最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约占三分之一。而英国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其他五个主要生源国的总和。部分国际学生接收国如美国已经收紧了移民政策,逐渐减少学生签证的发放数量。但当被问及签证配额的削减时,许多中国学生表示并不担心,他们仍计划前往美国学习工作。诸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精英青年正在踏上主导全球经济的大道。
他们是如何做到的?本书将阐述青少年精英在国际竞争中进行精英地位再生产的过程,截至目前,鲜有研究揭示这一重要问题。具体而言,中国精英青年的例子突显出从国际视角看待“地位再生产”的必要性。精英通常被视为在本国极具影响力的小群体。而随着不同社会的联结日益紧密,资源和人口的跨国流动愈加频繁。在全球化的时代,精英们穿梭于各大洲,居住地于不同国家间跳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积累社会和经济资源。来自各国的精英彼此产生联系,因为他们身处同样的大学校园,参加同样的实习,在同一个地方工作。鉴于这些相互交织的路径,新一代精英不再仅是在本国内享有特权的小群体,而是演化为不同国籍者的联盟,他们追求相似的生活方式、职业和目标,基本不受政治界限或国界限制。因此,探究中国精英青年如何加入新一代全球精英之列,亦有助于我们理解一般意义上的“地位再生产”。
本书的数据源于长时间的民族志研究及采访资料,对象为北京的精英(体现在社会经济方面)学生群体及其父母师长。我对28名精英学生展开了超过7年(2012年至2019年)的跟踪调查,从他们读高二、高三时开始。在此期间,他们经历了人生中的重要过渡阶段: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直到进入中国、美国、欧洲等地的研究生院或劳动力市场。
据观察,中国的青少年精英会经由成为“学神”而在争夺全球精英地位的过程中取得系统性成功。所谓“学神”即成绩优异的学生,但“学习”并不是界定“学神”的最重要行为特征。学神之“神”,在于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而其他学生,包括“学霸”,则需要埋头苦读。学神未必在学校里最受欢迎,也不一定出身富裕家庭。这个称号与外貌吸引力和运动天赋无关。被称为“学神”的学生在学校里享有很高的地位,同学会认为他们天然高人一等。在与同学交往时,学神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与成年人互动时,学神享受着老师的呵护和家长的溺爱。需指出,学神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精英地位的再生产。学神的定义在于(不费吹灰之力取得)优异的成绩,只有学业出众者才有资格成为学神。向下流动的危险始终存在,学神随时可能因为考试“成绩不佳”而跌下神坛。在这方面,父母帮孩子提升分数的努力为创造和维持学神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21世纪的精英放眼国际,生活优渥。鉴于目前中国的全球影响力,在中国成为精英便意味着跻身全球精英之列。国内和国际上不平等的加剧也催生出人们的地位焦虑,使精英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上做出巨大投入,以保障他们的未来。考虑到这些更广泛的社会趋势,本书不仅是要关注那些“擅长”人生“竞赛”的中国精英青少年,更是要揭示一群刚刚步入成年人世界的年轻人如何将自身打造为新一代全球精英。